甲子温医 | 中国教育报:六十载精诚磨砺“医者匠心”
今天是
2018年10月22日
距10月28日校庆日
只有
6天
今天,中国教育报第6版,以“六十载精诚磨砺‘医者匠心’”为题报道了我校60年的发展历程。
9月15日,占地500亩的滨海校区正式启用,这是温州医科大学新的起点,为地方的高等教育、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温州医科大学滨海校区
从荒野上建起第一座校舍,翻山越岭搜集上课能用的标本,到成立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系,再到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走过60年的温州医科大学,在沧桑历史的巨变中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强校之路。
磨砺医学品牌
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可上溯至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学校“仁肃勤朴”的校训成为温医大文化的源头。
1958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委、省政府筹建了浙江第二医学院,由浙江医学院分迁到温州办学。
学校草创初期没有专用校舍,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职工在荒芜的田地上建起第一座校舍,翻山越岭搜集上课能用的标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潜心做研究……
即便如此条件,温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美丽篇章。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学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缪天荣教授发明的对数视力表作为国家强制标准实施,黄达枢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命名并拟订防治方案。
从1958年招收5年制本科,到1978年全国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再到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温医大实现了从招收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三级跳”。如今的温医大,已经是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温医大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医大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地方办大学,不断在历史积淀中凝练特色,在改革创新中铸就‘温医大品牌’所取得的。”校党委书记吕帆说。
造就中国多项第一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人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
温州医科大学根植于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深入温医人的骨髓和血液。在发展理念上,学校主张创新,鼓励冒尖,推崇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眼视光学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1987年盛夏,温医大原校长瞿佳和师兄王光霁参加了国际眼科学术大会。会上,他们借鉴、总结当时国内外眼科和视光学的发展经验,确定了“眼为器,视为本,光为用,维护和治疗康复视觉功能是终极目标”的学科发展方向。
一年以后,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系在温州成立。它将传统眼科学与现代视光学进行整合,创新性地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眼科学与视光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了对西方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传统视光学的超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并能融入西方同类专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如今温医大的眼视光学,已形成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慈善和推广“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了诸多中国第一:在临床诊疗方面,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位列2017年中国医院“自然指数”眼科第1;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浙江省属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创眼视光医学专业,将经典眼科学和现代视光学有机整合,创造了被国际视光学界誉为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模式”;在成果转化方面是国内眼科企业和工程中心中成果最多的一家,其中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成为我国首台国产激光治疗仪,成功打破了进口医疗器械的“霸主”地位。
眼视光这一特色优势学科的创新发展,催生了温医大人的创新动力。学校的医学检验、药学,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比如,李校堃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生长因子FGF23等结构,发现了衰老“密码”,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把生长因子FGF开发为一类新药,带动了学校药学学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学科。
“温医大的发展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认准目标,深耕细作,异军突起,做到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校长李校堃说。
近十年来,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自然科学类排名全国第34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
服务健康中国
作为一所地方医学高等院校,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征程中,温医大紧紧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在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
温医大有5家直管附属医院,在浙江设有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医疗服务覆盖浙南闽北3000万老百姓。温医大积极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要求,托管了文成县人民医院、泰顺县人民医院等11家县级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医院甚至乡镇医院下沉,独创的“医联体”模式成为“双下沉、两提升”的样板。
同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是与时俱进。针对“二孩”政策放开后全国各大医院“儿科医生荒”的问题,学校推进“儿科振兴”计划培养高质量儿科人才,并成功获批儿科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针对现代人压力大精神问题多发的问题,温医大与上市企业康宁医院合作办学,建设了浙江省内高校第一个精神医学专业,守护群众精神健康;为了提高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疗保健水平,同时让医学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温医大开创了“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
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温医大把医疗精准扶贫做到了川藏青等偏远的民族地区。“明眸工程”与中西部13个省(区、市)22家医院进行结对帮扶,帮助8200余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幸福微笑”工程免费帮助2200余名唇腭裂患儿绽放微笑。“川藏青高原健康光明工程”在四川小金、汶川、理塘、壤塘等地建立了10家联合眼视光中心,形成了“高校实施、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医疗精准扶贫的“温医大经验”,并且正在不断推广到更多的偏远民族地区。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温医大基于生长因子研究成果基础上研制的具有细胞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凝胶剂、滴眼液等已经具备走向市场的潜力,温医大研发的我国首台国产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使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打破了该领域由“洋品牌”垄断的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推荐阅读
献礼校庆 | 温医大学子首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温州医科大学
文字 | 蒋亦丰 卞成德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责编 | 王科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文字 / 图片 / 视频 / 音频素材及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